文/賴永勤
在數字技術重構人類感知方式的今天,城市已不再只是磚石壘砌的物理實體,更成為被影像不斷書寫、重構的文化文本。西南政法大學張建教授與魯瑤合著的《抖音中的重慶:賽博城市的影像再造》,正是對這一時代命題的深刻回應。該書以重慶這一極具空間敘事張力的城市為樣本,敏銳捕捉短視頻平臺如何介入城市文化的基因重組,完成從“霧都”到“賽博之城”的影像蛻變。它不僅是一部關于城市傳播的學術力作,更是一曲關于“新韻重慶”的視覺詩篇。須知,一個新生事物的涌現,需要我們從理論上給予正確的引導,這樣做既可為它的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學術支撐,同時也可避免走入誤區,陷入旁門左道。從這個意義上講,兩位作者對于這一領域的研究,充分體現了他們的學術良知和責任意識。

一、從“山城”到“賽博之城”:影像再造的美學革命
重慶,自古以來便是“山城”“江城”,其山水交融的立體格局與巴渝文化的深厚底蘊,構成了城市最初的“地理韻腳”。然而,在抖音的鏡頭下,這座城市經歷了一場美學的“賽博轉向”。軌道交通穿樓、洪崖洞夜景、兩江交匯的燈火……這些視覺奇觀不再是孤立的景觀,而是被短視頻平臺重新編碼為具有未來感與魔幻色彩的符號系統。
《抖音中的重慶》一書指出,這種影像再造并非簡單的“景觀堆砌”,而是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視覺共創”。官方媒體的宏大敘事、本地居民的生活化分享、外來游客的“媒介朝圣”,乃至“盜獵者”的二次創作,共同拼貼出一幅多維度的“新韻重慶”圖景。這種“新韻”,既保留了重慶原有的地理肌理與文化基因,又注入了數字時代的視覺活力,形成一種“虛實交織”的美學張力。
二、“四維分析框架”:理論建構的學術深度
本書的學術價值,不僅在于現象的捕捉,更在于理論的創新。作者提出“空間漫步—影像建造—虛實辯證—元宇宙重構”的四維分析框架,系統揭示了短視頻如何重構城市的文化地理。
在“空間漫步”中,重慶的自然地圖、文化地圖與生活地圖被重新激活。縉云山的日出、嘉陵江的晚風、山城步道的煙火氣……這些原本屬于本地人的日常經驗,通過短視頻的傳播,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用戶的“共享記憶”。而在“影像建造”部分,作者細致分析了官方、內部、外部與盜獵四類建造者的行為邏輯,展現出城市形象從“單向宣傳”到“多元共創”的范式轉變。
尤為深刻的是“虛實辯證”與“元宇宙重構”兩章。作者指出,抖音中的重慶并非現實的簡單復制,而是一個具有自主邏輯的“擬像城市”。當洪崖洞的燈光從實體景觀轉化為數字符號,當軌道交通穿樓成為全民創作的母題,城市空間便被賦予了可編輯、可傳播的文本屬性。這種“虛實交融”不僅改變了人們對城市的認知方式,更預演了未來“元宇宙城市”的文化形態。
三、“新韻重慶”的文化內核:在地性與全球性的融合
“新韻”之“新”,不在于對傳統的拋棄,而在于對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本書深刻揭示了重慶在數字化浪潮中如何平衡“本土根脈”與“全球表達”的張力。
在抖音的傳播中,川江號子、山城棒棒、大足石刻等傳統符號并未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重新進入公眾視野。例如,川江號子與說唱音樂的融合、防空洞從歷史記憶轉化為市井生活的場景,都是文化“再地方化”的生動體現。這種“低文化折扣”的傳播策略,使重慶的地方性知識得以在全球語境中流通,形成一種“越是地方的,越是世界的”文化自信。
同時,作者也敏銳地指出,在流量邏輯的主導下,城市形象容易陷入“奇觀化”的陷阱。如何避免“8D魔幻”成為新的刻板印象?如何讓“網紅”走向“長紅”?本書提出的“動態性共生網絡”與“文化地圖自發繪制”等路徑,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富有啟發的思考。
四、方法論啟示:數字人文的跨學科實踐
在方法論上,《抖音中的重慶》展現了數字人文研究的跨學科潛力。作者不僅運用了符號學、空間理論與媒介生態學的分析工具,還結合了大量抖音數據的語義解析與用戶訪談,使研究既具有文化批判的深度,又具備實證研究的嚴謹。
這種“理論—數據—實踐”的三維互動,使本書不僅是對重慶個案的剖析,更是對數字時代城市形象生產機制的系統反思。它為后續研究提供了可復制的分析框架,也為城市管理者、文化傳播者與內容創作者提供了實踐指南。
五、結語:在虛實之間,書寫城市的未來
《抖音中的重慶:賽博城市的影像再造》不僅是一部關于城市與媒介關系的學術專著,更是一曲關于“新韻重慶”的視覺史詩。它告訴我們,城市的魅力不僅在于其山川形勝、歷史積淀,更在于其被不斷書寫、不斷重構的文化活力。
在抖音的鏡頭下,重慶完成了一場從“地理城市”到“影像城市”的華麗轉身。這座“賽博之城”,既是現實的延伸,也是未來的預演。它提醒我們:在數字時代,城市的文化生命力,恰恰在于其能否在虛實之間,找到那條連接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全球、記憶與想象的詩意通道。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言:“在流量邏輯主導的傳播生態中,如何平衡城市形象的創新表達與文化根脈的守護?”這本書,正是對這一問題的深刻回應。它讓我們看到,重慶的“新韻”,不在于追逐流量的浮光掠影,而在于扎根土地的深沉敘事;不在于視覺奇觀的短暫狂歡,而在于文化基因的持續生長。
在這個意義上,《抖音中的重慶》不僅是一部關于城市的書,更是一部關于我們如何理解世界、如何建構意義的書。它值得每一個關心城市未來、文化傳播與數字生態的讀者細細品讀。
作者簡介:
國家一級文學編輯,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全國百優廣播電視理論人才,重慶文旅委特聘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