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藝節丨頂級舞者集結山城 邀你共赴肢體美學盛宴
2025-10-09 16:55:08 來源:重慶文藝網
 
 

身體寫詩 躍動靈魂

腳尖勾勒山河 肢體訴說永恒

10月10日-11日

第十八屆文華獎舞蹈節目專場

即將開啟

頂級舞者集結山城

邀你共赴一場肢體美學的巔峰盛宴

 
 
 
 

 

 

 

舞蹈類專場

wechat_2025-10-09_154825_383.png

【演出名稱】

第十八屆文華獎舞蹈節目專場

 

【演出時間】

10月10日/11日 19:30

 

【演出地點】

重慶國泰藝術中心大劇場

 

【購票方式】

“重慶國泰藝術中心”小程序

“大麥”小程序

 

【演出票價】

480/380/280/100

早鳥5折240/190/140/50

 

 

【演出順序以實際為準】

 

01 群舞《太平有象》

 
 

 

 

群舞《太平有象》以云南亞洲象群北上南歸的故事為原型,用云南特點鮮明的傣族舞蹈元素為主基調,講述大象北遷南歸、與人類和諧共處的故事。

舞蹈以點帶面,用男子獨舞,雙人舞作為群舞中的寄托,依靠舞者自身的形體、姿態,展現象群的奇幻之旅,也呈現出青山綠水、生態和諧的中國形象,同時詮釋民康物阜、喜樂升平的美好圖景……舞蹈最后結束的畫面:回望大自然也是最后的留白……引起人們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好”的遐想與向往。“太平有象”“喜象升平”,寓意“河清海晏、民康物阜”。

02 單人舞《扎念情》

 
 
 

 

 

《扎念情》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創作主題,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扎念琴”為題材,講述了一位藏族少年,在雪域高原吟唱彈撥而舞之景,呈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畫面。

舞蹈巧妙運用“扎念琴”與“堆諧”“現代舞蹈元素”,注重體現舞蹈演員的專業性,因為此次舞蹈比賽是專業舞蹈比賽。

 

03 群舞《柔情似水》

 
 

 

 

《柔情似水》以生活在瀘沽湖這片綠水青山中勞動人民的生活情趣為基調,以民間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甲搓”為動態素材,以當地民謠“夜歌”為音樂原型,經過藝術創造,展現了瀘沽湖山水之優美,水濱女性之柔美和人民幸福生活之甜美。

04 群舞《唐宮夜宴》

 
 
 

 

 

舞蹈《唐宮夜宴》的創作以盛唐文化為背景,靈感來源于一組唐代樂舞俑,用中國古典舞的藝術表現形式,講述了一千三百多年前,一群正值青春的女樂官在赴宴演出途中發生的趣事。

舞蹈將不為人知的可愛、頑皮的形象、性格特點與禁錮下的宮廷生活形成鮮明對比。服裝、造型采用極具特點的三彩元素,并極大地還原了歷史,將觀者帶入到盛唐時期獨有的美學空間,展示出三彩藝術之大美中原,大美華夏。

 

05 群舞《灣》

 
 

 

 

舞蹈《灣》以粵港澳大灣區深厚文化底蘊為創作靈感,通過藝術提煉展現灣區人民“頂硬上”的進取精神與蓬勃不息的生命力。舞蹈以獨具匠心的編排手法,將地域文化符號轉化為靈動舞姿,以“行燈人”為情感紐帶,帶領觀眾穿行于海浪般起伏的群舞陣列之間,演繹海灣潮汐的自然韻律,更象征著灣區人民攜手同心的精神共振,寄托著三地民心交融、共繪發展新圖景的美好期許。

06 群舞《陽光下的麥蓋提》

 
 
 

 

 

作品《陽光下的麥蓋提》既有中華文化的瑰寶刀郎舞的熱情奔放,剛勁有力,又融合了山東鼓子秧歌的粗獷豪放。新疆人民的現代生活與援疆干部、“訪惠聚”駐村工作情景交融,在保留傳統民間舞蹈風格的同時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描繪出新疆各族人民在黨的陽光照耀下的美好生活與時代風貌,充分體現了新疆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生動現實,詮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刻內涵,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優秀作品,是創作真實可感、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文藝力作。

 

07 群舞《走進光里》

 
 

 

 

舞蹈《走進光里》通過一位追憶韶華的老者與少女們在光影中共舞,勾勒出生命與時光的交響。舞姿剛柔并濟,傳統與現代碰撞出震撼的美學張力。

時空交錯的敘事創新:通過“老年自我”與“青年自我”的舞臺并置,以蒙太奇式舞蹈語言打破線性時間邏輯,通過肢體韻律實現“時光對話”。

08 雙人舞《觀》

 
 
 

 

 

雙人舞《觀》的創作靈感猶如一道奇妙的時空連線,連接起古老與現代。它源自中國戲曲經典武戲《三岔口》,編導以現代舞靈動多變的身體語匯為畫筆,蘸取諸多中國傳統元素的顏料,勾勒出中國舞者探索現代舞獨特表現形式的嶄新路徑。

 

09 群舞《顏裳》

 
 

 

 

《顏裳》運用非遺變臉技藝,將戲曲臉譜象征的人物性格與拉丁本體五支舞蹈的情緒色彩對應,形成中西文化符號,以情感為橋梁的交流與融合。

在本體語匯基礎上,以競技舞蹈的技術框架為載體,融入中國戲曲身段與古典舞元素,使每個技術節點都成為文化意象的轉譯。這種“符號對應-動作互文-技術嵌套”的結構,既保持了拉丁舞的競賽屬性,又將中國美學“以形寫神”的精神貫穿始終。高度融合藝術性和競技性,在跨文化語境中完成從形式拼接到精神共鳴的升華,形成兼具中國審美意蘊及世界性表達的舞蹈作品。

10 群舞《江南》

 
 
 

 

 

作品《江南》以漢樂府·江南為主基調展現了一幅詩意畫卷。吳儂軟語,舟行施施,綠色的江面,遠處的漁火,述說著江南的情韻;碎步園林,人移換景,擇一處倚靠,探江南春景;眼前景在畫中游,心中詩意油然而生,是一首寫給江南的情詩!

 

11 雙人舞《驚鴻》

 
 

 

 

作品《驚鴻》以中國的生態蝶變為創作底色,選取鴻雁這一東方文化意象為敘事載體,通過芭蕾藝術的獨特語匯,構建起一幅關于生命與文明的詩意畫卷。

作品以“一縷清越笛聲”喚醒晨曦中的驚鴻為序幕,循著“晨光熹微—日間翩躚—暮色棲居”的時間脈絡,展開一對鴻雁在長江之畔相知相守的生命詩篇。作品將芭蕾藝術的“開繃直立”與鴻雁的生態習性相融合,通過Arabesque(迎風展翅)等經典舞姿的解構重組,塑造出振翅、俯沖、盤旋的動態舞臺,以“候鳥之戀”的擬人化表達,將生態文明理念升華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東方美學境界。

12 雙人舞《綠釉陶男俑》

 
 
 

 

 

古典舞《綠釉陶男俑》劇目取材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精品文物“綠釉陶男俑”,截取歷史長河中的吉光片羽,融合中國古代傳統曲藝,以古典舞的形式展現精品文物。將現當代藝術與歷史相結合,用肢體藝術塑造劇目兩位人物——“參軍”與“蒼鶻”。他們的求知欲、好奇心、審美力,以及人物內心的矛盾沖突;通過舞蹈演員的演繹,讓文物從歷史長河中蘇醒,使歷史、文化、藝術可感可親。作品以歷史為骨,藝術為翼,用男子雙人舞講述參軍戲中優人的一生。

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期間

還有更多精彩演出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