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欄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和最寶貴的共同財富,承載著人類的智慧、人類歷史的文明與輝煌。
今年,重慶15人入選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第1眼TV-華龍網策劃推出《非遺·守藝人》欄目,深度挖掘入選傳承人的故事,生動展現他們“擇一事終一生”的執著精神與“守正創新”的實踐智慧。
2009年,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文藝晚會上,兩條數百米長龍騰空而起,在空中劃出一道完美弧線,翻轉騰挪間,讓世界看到銅梁龍舞的驚艷。這其中一位龍頭的表演者正是梁志春。
2025年,梁志春獲評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龍舞(銅梁龍舞)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從最初接觸龍舞,到摘得全國舞龍錦標賽金獎,再到成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40年來,無論他從事什么工作,始終堅守著對銅梁龍舞的傳承與弘揚。
我們與梁志春的采訪約在仲夏的一個上午。他身高雖不高,身體卻十分硬朗健碩。碰面時,他剛游泳回來,這是他每日雷打不動的習慣。如他所言,舞龍是力量與耐力的較量,只有日復一日地堅持鍛煉,才能維持最佳的競技狀態。

酷愛加堅持 站穩舞龍隊五把位
銅梁龍舞,距今已有千百年的歷史。在銅梁,龍這一祥瑞之物已成為人們的精神圖騰,逢年過節,大街小巷、田間地頭都會出現龍舞的身影。舞龍人把龍舞舞到了極致,舞成了大美,也舞成了銅梁特有的文化名片。
20世紀70年代,從小在龍舞熏陶下長大的梁志春對這一習俗十分鐘愛,成為一名舞龍人也成為他兒時的夢想。
“別看龍舞在舞動的時候輕盈順滑,實則對舞龍人的力量和技巧要求非常高。”梁志春告訴記者,“年幼的我雖不能直接參與,但一有時間就會訓練力量和技術,為有朝一日能夠上場做準備”。
1984年春節,17歲的梁志春等來了屬于他的機會,銅梁縣北郭鄉(現并入銅梁區巴川街道)舉行舞龍巡游活動,但鄉舞龍隊正缺第五把位人選,鄉親們都推薦梁志春去試試。梁志春不負眾望,順利加入其中。

梁志春回憶,那次春節巡游舞了近3個小時,活動結束后兩手無力,手都抬不起來,持續了好幾天才慢慢恢復。
這一次的舞龍經歷,讓梁志春感到既興奮又沮喪。興奮的是終于如愿成為一名舞龍人,沮喪的則是自己的力量和耐力完全跟不上。
“當時我就憋著一股勁,下決心要把舞龍基本功練扎實。為了練臂力和耐力,我每天在手臂上綁著轉頭跑步,5公里、8公里……靠著日復一日的訓練,我的身體變得更加強壯,力量得到顯著提升。”梁志春告訴記者。
正因為梁志春的勤奮與刻苦,他站穩了鄉舞龍隊的五把位,每逢鄉里有龍舞表演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偶遇恩師 從龍身到龍頭的蛻變
在過去,逢年過節時才有龍舞表演,沒有演出的時候,梁志春靠著打零工生活,其中干得最長的便是泥水匠。
“早些年條件比較艱苦,舞龍只是圖個熱鬧,其實并沒有什么收入。為了維持生計,我經常隨同鄉人外出打工,但每逢有龍舞表演,我肯定會返鄉參與。”梁志春回憶道。
1987年春節,梁志春偶遇了改變他一生的“伯樂”,他的龍舞生涯迎來轉機。
梁志春回憶,當時正值銅梁縣(今銅梁區)舉辦“龍燈貿易會”活動,北郭鄉舞龍隊受邀表演。在一次表演過程中,梁志春偶然結識了銅梁川劇團的黃廷炎,他是銅梁龍舞界的代表性人物,在當地享有盛名。
“在表演過程中,我所展現出的力量感引起了黃廷炎的關注,他認為我是一名可塑之才,隨后把我招入麾下,加入了銅梁舞龍隊,跟著他系統學習龍舞表演。”向記者回憶起這一幕,梁志春臉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在黃廷炎的指導下,梁志春的動作變得更加規范,還系統學習了舉把、換把、舞八字、轉連換套等龍舞動作,跟隨隊伍參加演出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看著技藝日漸成熟的梁志春,黃廷炎開始考慮讓他承擔起龍頭的重任。
“最初聽到這個安排,心里不是開心,反而有種莫名的膽怯,擔心舞不好,龍舞的龍頭可是關鍵。”梁志春告訴記者,“大蠕龍僅龍頭就接近20斤,上身力量不足,很容易出現意外”。
為順利接下龍頭一角,在黃廷炎的精心指導下,梁志春加大了龍頭技能訓練,每天至少訓練3~4個小時,每次訓練舞龍頭至少三百次。
那一段經歷,對梁志春來說是煎熬,但也激起了他的好勝心。為了舞好龍頭,再硬的骨頭也要把它啃下來。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1989年10月,銅梁舞龍隊參加了重慶舉辦的三慶活動,梁志春的訓練成果得到了檢驗。在黃廷炎的帶領下,舞龍隊在解放碑進行了一天的巡游演出,梁志春正式以龍頭的身份亮相,翻轉騰挪,輕松自如,圓滿完成了這次巡游任務。
從那之后,梁志春成了銅梁舞龍隊的固定龍頭表演者,實現了從舞龍身到舞龍頭的蛻變。

驚鴻一現 讓世界領略龍舞魅力
萬事俱備,只為驚鴻一現。
進入90年代,隨著銅梁龍舞聲名遠揚,梁志春隨銅梁舞龍隊參加各種巡演、展演活動。盡管龍舞在川渝地區掀起了巨大波瀾,但銅梁龍舞卻僅限于巡游和展演,尚未登上競賽舞臺,以展示其真正的實力。
時間來到1992年,銅梁舞龍隊迎來了重要機遇,代表四川省出征遼寧沈陽舉辦的第二屆國際秧歌節龍舞比賽。這對于銅梁舞龍隊和身為龍頭的梁志春來說,是一次難得的亮相機會。為了迎接這次比賽,他們積極備戰,最終在這場比賽中獲得優勝獎(最高獎)。

這場比賽不只是銅梁龍舞參與競賽的開始,更為以后登上更高舞臺奠定了基礎。在隨后的幾年里,銅梁龍舞頻頻在全國大賽上嶄露頭角。
1995年參加第一屆全國舞龍比賽中榮獲第一名;1995年增城市荔枝節暨國際龍獅大賽榮獲第一名;1996年國際龍獅邀請賽第四名;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農民運動會銅獎;2000年全國第十屆群星獎龍舞(舞蹈)榮獲金獎……
1999年,在第三屆全國舞龍錦標賽上,銅梁舞龍隊表演的競技龍征服了所有評委,在當年的舞龍錦標賽上一舉奪魁,并被授予“國家舞龍隊”的榮譽稱號。

進入2000年后,隨銅梁舞龍隊參與了眾多重要展演任務,梁志春走出了國門,把銅梁龍舞帶向了世界。
2004中法文化年,銅梁龍舞遠赴巴黎表演;2008年,參與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前表演;2009年,參與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聯歡晚會表演;2010年,赴澳大利亞進行文化交流;2012年,參加土耳其中國文化年活動;2019年,參加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聯歡晚會……
梁志春坦言,在諸多活動中,壓力最大、最緊張的一次要數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前的演出。
他回憶道:“那一次演出提前在北京集訓了將近3個月,每天訓練量非常大,可以說非常艱苦。訓練從早上7點到晚上11點,我們100多名隊友,幾乎每個人手上都磨出了血泡。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大家的努力下,順利完成奧運會開幕式暖場壓軸節目的表演,銅梁龍舞做到了驚艷世界。”

重在傳承 銅梁龍舞必須后繼有人
傳統技藝,重在傳承。
舞龍技藝眾多,要舞得輕松、舞出美感,并非易事。如今的梁志春已熟練掌握“8”字、游龍、穿騰、翻滾、組圖造型等五大類傳統舞龍的核心技藝,全面掌握競技舞龍“原地8字”“行進8字”“單跪”等幾十個基本動作和“掛腰”“站肩”“站腿”等幾十個難度動作。
2009年,梁志春被評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銅梁龍舞代表性傳承人。作為銅梁龍舞的第三代傳人,梁志春深知傳承的重要性,“銅梁龍舞,必須后繼有人”。
2000年開始,除了備戰比賽和參加大型展演外,梁志春開始有計劃地培養新一代舞龍人,肩扛傳承的重任。在他的影響下,2005年開始,銅梁還將自編的龍舞及龍文化鄉土教材發放到中小學,讓中小學生全面了解和熱愛龍舞藝術,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地普及與傳承。如今,銅梁區幾乎每所學校都有舞龍隊。

近年來,梁志春通過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等多種方式,廣泛開展龍舞教習活動,培養了上千名龍舞隊員,訓練過50多支舞龍隊,創編了十多個舞龍作品(套路),多個舞龍節目在全國大賽上獲獎。
如,2010年編排的銅梁競技龍參加山西省全國神州舞龍爭霸賽獲第一名;2015年編排訓練的《銅梁大蠕龍》參加銅梁區一鎮一品展演獲一等獎;2021年編排訓練的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女、男競技龍參加第13屆中國大學生舞龍舞獅錦標賽分獲第一、三名……
目前,梁志春親傳弟子有6人。大弟子趙自強2008年便跟隨梁志春學習龍舞表演,在梁志春的指導下,參加了全運會等多項全國舞龍展演賽活動,在2013年舉辦的第6屆全國大學生舞龍舞獅錦標賽中,榮獲規定套路、自選套路和全能3塊金牌。弟子王毅從2009年開始跟隨梁志春學習龍舞藝術,隨師傅梁志春參加了2009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龍舞表演。
受教的不止他的弟子們。在梁志春的影響下,兒子梁爽也跟隨他學起了龍舞表演,掌握了銅梁大龍、黃荊龍等龍舞品種的表演技藝,并隨梁志春參加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式龍舞表演。

如今,隨著年齡增大,梁志春慢慢退居二線。閑暇之余,他常常受邀去教授年輕人舞龍技巧,傳授技藝。
今年,梁志春獲評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龍舞(銅梁龍舞)代表性傳承人,鼓勵他為銅梁龍舞傳承與發揚作出的貢獻。
即將進入花甲之年的梁志春,還計劃開辦龍舞傳承工作室,培養更多新一代舞龍人,傳承龍舞技藝,傳揚龍舞精神。
銅梁龍舞,經一代又一代舞龍人的傳承與堅守,“舞”活了文化,“舞”美了生活。
文/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陳發源 圖/受訪者 設計/黃瑤
相關鏈接:
非遺·守藝人 | 延續近千年的文脈 燕青門傳人朱懷宇讓中醫正骨術走得更闊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