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城市文化基因 重構社區精神坐標?——渝中區兩路口街道開展“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建設縮影
2025-05-27 11:11:42 來源:重慶文藝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通訊員 張天國 李喬)在重慶母城文化版圖上,渝中區兩路口街道是一個充滿張力的存在。這里既有抗戰時期風云際會的歷史遺存,又有當代山城立體交通的魔幻景觀;既有承載城市記憶的老街巷,也有煥發新生的文創空間。如何讓這些散落的文化“珍珠”串珠成鏈?如何在城市更新中激活文化基因?兩路口街道以“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建設為契機,交出了一份以文化重構社區共同體的獨特答卷。

空間重構:從物理疊加到文化延展的維度突破

整合統籌轄區資源,利用重慶市考古研究院枇杷山書院,打造轄區文化空間陣地。
整合統籌轄區資源,利用重慶市考古研究院枇杷山書院,打造轄區文化空間陣地。

傳統公共文化服務常陷入“硬件堆砌”的誤區,使其難以發揮應有的文化功能。兩路口街道的破局之道在于將文化空間視為動態生長的生命體,以“文化延展”理念為指導,打破固有的物理空間邊界,讓文化功能得到新的延展和重構,煥發出了新的文化魅力。街道范圍有宋慶齡舊居陳列館、羅斯福圖書館、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貳廠文創園等3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和市級公共文化設施。今年以來,一方面,街道加強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主動對接相關市級單位采取共建共享的方式,將其全部納入轄區“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規劃;另一方面,針對轄區內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結構和不同興趣愛好的居民開展問卷調查,根據他們所需、所想、所盼,在保留其固有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借力借勢借資源深度合作的方式,延展打造大田灣、鵝嶺一品24小時城市書房、貳廠記憶博物館、重慶魔術歷史博物館,狀元步道百姓講壇、百姓影院等一批老百姓家門口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這種空間重構并非簡單的位置重組,而是通過“文化基因解碼”與居民文化訴求實現價值再生,以此構建起“一軸三核多觸點”的立體公共文化供給網絡:以中山三路歷史風貌帶為敘事主軸,串聯大田灣體育場、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枇杷山寶庫等三大文化地標,輻射7個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文化微陣地,形成了15分鐘內“步行可達、移步易景”較為成熟的文化漫游系統,全部或部分向當地居民免費開放,常態性舉辦公益文化活動,滿足了不同人群結構的不同文化需求。  

與此同時,還引入空間敘事設計師團隊,對每個點位進行“文化切片”研究,讓市民在15分鐘步行圈內即可完成從空間消費到精神共鳴的轉換,新型文化空間日均人流量提升130%,在地文化主題活動參與度常住人口參與率達60%。在渝中區文旅委指導下,在桂花園新村社區以附近清朝光緒年間狀元駱成驤修建的狀元府為文化依托,將法治文化等融入其中,打造“狀元步道”文化公共新空間,串聯起“百姓議事壩”、百姓講壇、百姓電影院等多個“點位”,形成特色基層文化空間,有效利用文化宮充裕資源,開設青年夜校、戲曲表演和書畫展覽等活動,讓居民在“家門口”就享受到了觀影觀演、展覽講座、藝術培訓等文化資源,推動基層文化服務從各美其美“小循環”融入美美與共“大循環”,釋放出了疊加效能,文化延展的維度得到了有效突破。

建設桂花園新村社區“狀元步道”,建設群眾文化休閑娛樂的社區場所。
建設桂花園新村社區“狀元步道”,建設群眾文化休閑娛樂的社區場所。

其中,設計制作書香兩路口LOGO品牌標識,以“兩”字為核心框架,巧妙融合城市書房的建筑造型, 既點明“兩路口”地域屬性,又傳遞出文化空間內涵。“兩”字局部提煉出的“人人”意象,詮釋了“全民共建書香社會”的理念,體現了知識傳播的核心主題,受到轄區群眾一致好評。

內容活化:從資源陳列到情感共振的價值躍升

?“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最重要的是能夠為群眾提供體系化、多樣化、高品質的公共文化服務。街道召集轄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文化專家開展建設研討會,確定了創新基層公共文化供給的思路:堅持在內容活化上下功夫,做到時代性與創新性、教育性與啟發性、多樣性與包容性、質量與專業性、參與性與互動性相統一。

結合枇杷山地名的傳說,在枇杷山公園開展枇杷節文化活動。
結合枇杷山地名的傳說,在枇杷山公園開展枇杷節文化活動。

利用原址原建的印制二廠,經歷了80年的歷史跨度,文獻資料多,既是原汁原味的歷史見證,又是內涵豐富的記憶留存的優勢,挖掘其中特有的工匠精神,聯動貳廠文創園華西包裝集團黨支部,創新提出“文化記憶”概念,讓“塵封”的歷史與現代人產生情感共鳴,共享共建“二廠記憶博物館”紅色教育基地,免費對游客和公眾開放,轄區被納入文化記憶的還有狀元府和重慶魔術歷史博物館等,形成了新的網紅IP,日節假日流量達到3萬余人,得到外地游客和轄區居民高度稱贊,紛紛表示這些活動內容既了解了歷史又受到了教育;發揮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層次院所專業優勢,開展“考古+”主題特色街區建設,邀請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2024年第4季度重慶好人袁東山,談重慶歷史空間建構,講兩路口的來歷;讓廣大游客和居民在文化活動中,實現了情感鏈接、情感共鳴、情感共振、價值躍升,激活了轄區文化“一池春水”,讓一大批抽象的精神符號轉化為了可感知的真實物象。

更具突破性的是“文化賦能民生”的探索。街道整合各類資源,緊扣居民實際需要,抓住“一老一小”等重點,邀請轄區重慶市急救中心專家開展免費健康服務、引入四川美院開設非遺扎染進社區課堂,搭建校家社共育橋梁、創設殘疾人“馨愛之家”編織社項目,為文明實踐+做出加速度。其中校家社項目為200多名幼兒、100多戶家庭提供了幫助與指導;馨愛之家編織社項目,義賣手工作品200余件,先后為70余名殘疾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實現創收萬余元。

開展殘疾人手工編織文化活動,推動殘疾人利用文創產品創業就業。
開展殘疾人手工編織文化活動,推動殘疾人利用文創產品創業就業。

特別是桂新村社區開展百姓講壇系列活動100余場次,圍繞孝悌文化、家國情懷、青年勵志、體恤孤寡、關愛殘障、AI講座,以及自由擇業者、個體工商戶如何防范經濟合同法律風險等,深受居民歡迎,目前已經成為全市主題宣講的重要陣地。當文化服務與就業創業、社區治理形成閉環,文化品牌建設便有了可持續發展的根基,居民的精神情感、現實生活需求具有了同頻共振的聯系,個人情感得到了多維度滿足,固化的文化資源具有了人情溫度,文化價值也得到了提升。

一份付出一分收獲。近年來,街道在區委宣傳部、文旅委的指導下,積極用好用活轄區文化資源,常態化開展大田灣系列特色文化活動品牌,目前已經開展活動50余場次。此外,創立的“印二哥”紅色講堂,獲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國家級終身學習活動品牌項目,創立的“重慶考古少年團”項目,獲重慶市級終身學習活動品牌,與中央級企業中信建投合作開設的“渝融乾坤 期贏未來”學堂,榮獲渝中區終身學習活動品牌。

機制創新:從行政主導到生態共建的范式變革?

構建“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實踐探索,本質上是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創新實驗。街道打破“政府包辦”的傳統模式,對上積極承接轄區原6大公共文化活動中心,創新建立“社區文化合伙人”合作機制,引入專業運營機構負責整體策劃,社區基金會提供資金支持,商戶聯盟開發衍生業態,居民議事會監督評估,形成“專業運營+社會投資+群眾參與”的協同機制。正在進行改革承接原大溪溝文化活動中心,與重慶牧有貨綠色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開展委托合作運營,吸引社會資本300多萬元,全面改造原文化活動中心設施設備,街道黨建統領把關定向,文化中心運營由企業負責,收益反哺社區公益基金,街道所屬7個社區全部建成納入統一的“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覆蓋轄區30處公共文化服務場地,做到每周都組織演出、節目輔導、講座培訓、閱讀推廣等文化活動,給轄區居民帶來了高品質的文化生活方式,實現了百姓“文體活動有去處、學習培訓有課程、演出展示有陣地”。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優先高頻合作機制,與轄區單位重慶市歌劇院、重慶市少年宮,大田灣全民健身中心,渝中區文化館開展在地合作,由市、區專業公共文化機構文藝骨干、文化能人作為指導員,舉辦社區院壩音樂會,桑榆暢享生聲樂培訓課堂,開展業務和文化活動指導,廣泛整合優質文化資源,為居民開展“訂單式”“菜單式”“預約式”服務。建立社區文化志愿者隊伍互動支持機制,優先將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排練房為轄區15支文化志愿隊伍提供排練場地載體支持,重大節日活動志愿服務隊伍主動提供節目支持,經常性開展活動,2025年元宵節“金蛇鬧元宵喜樂音樂會”由藍月光合唱團承辦得到群眾的充分認可。街道還聯合七星崗街道、大溪溝街道建立服務資源共享機制,整合三街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提升資源共享度,為全力打造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服務圈創造了條件。

數字賦能:從傳統導向到數字供給的需求轉變

為適應居民獲取信息渠道的變化,街道在文化治理數字化領域進行了深層次變革。諸如散發材料、張貼海報、墻報專欄、社區廣播等傳統的傳導方式,已難以滿足人們智能閱讀的需求。借力基層智治平臺,一方面加大宣傳力度用好“渝中文化云”平臺,一鍵掌握文化活動信息,實現預約、場館導航等掌上直達,另一方面借助“141”“文化能量站”小程序,植入AI算法實現“文化需求熱力圖”動態感知。當系統發現某片區戲曲類活動參與度持續走低,會自動觸發“文化點單”機制,由居民在網上自動投票決定替代項目。這種“算法+民主”的決策模式,讓文化服務真正實現了從供給導向到需求導向轉變。

實踐揭示了一個認知邏輯: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本質是對社區精神坐標的重構。當文化空間成為情感聯結的紐帶,當集體記憶轉化為共創動力,當行政邊界讓位于價值共生,“15分鐘”不再只是時間概念,而是丈量城市文明溫度的標尺。在這里,每個居民都是文化的持有者、創造者、傳播者,這種主體性的覺醒,正是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最具辨識度的價值內核。

站在枇杷山公園俯瞰兩路口,歷史建筑與現代樓宇交相輝映,文化活力與市井煙火和諧共生。這片2.1平方公里的土地正在書寫新的答案:當城市發展進入“下半場”,真正珍貴的不是推倒重建的嶄新樓宇,而是讓文化基因在代際傳遞中永續流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