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花·新大眾評論|單向困境到雙向破繭——對話《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
2025-10-05 10:47:23 來源:重慶文藝網

文/董小玉 潘昱竹

《單向度的人》于1964年問世,彼時正值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蓬勃發展、物質繁榮的黃金時期。然而,在表面的繁華與技術進步的背后,馬爾庫塞敏銳察覺到一種深刻的控制與異化機制,它正悄然侵蝕著人的主體性與批判能力。為此,他提出“單向度的人”(又譯“單面人”)這一概念,指出發達工業社會已蛻變成一種“單面的社會”,活動在其中的則是具備“單面思維”的“單面人”。該書的核心目的正是批判發達工業社會如何通過一系列隱蔽的方式,壓抑人的自由意志與批判能力,并試圖為超越這種單向度的生存狀態尋找可能的出路。

image

本體之思:單向之人何以成立?

所謂“單向度的人”,即指在發達工業社會中逐漸喪失否定、批判與超越能力的人。他們不再質疑現實,不再想象另一種可能的生活形式,而是徹底順從于現存體系的邏輯與價值。這種人恰如尼采筆下的“末人”——安于舒適的平庸,逃避自由的重負,失去了創造的欲望和超越的沖動。

馬爾庫塞的理論融合了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盧卡奇的物化理論,深刻揭示了現代技術理性如何演變為新的控制形式,進一步導致人性的異化。單向度的人的主要特征——?物質至上?,過度依賴物質享受,忽視精神需求與靈魂豐富?;?批判性?喪失?,只盲目地屈從現實、接受現實,缺乏反思與反抗的意識;?技術控制深化,?技術理性通過媒介滲透到生活方方面面,占領了私人的空間。

該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通過技術進步和消費文化壓抑人的批判性思維,警示現代社會需警惕科技對精神的侵蝕,強調精神追求與獨立思考的重要性。馬爾庫塞還對社會科學中的“操作主義”提出了尖銳批評。他認為,操作主義將概念的意義窄化為可測量、可操作的內容,排除了一切超越性、批判性的維度。這種思維方式排斥了“歷史替代性選擇”——即不同于現實狀況的其他社會可能性,進而削弱了人們想象另一個世界的能力。

真假之辯:單向困局何以深化?

單向度狀態的固化與馬爾庫塞所提出的“虛假需求”密切相關。他嚴格區分了“真實需求”與“虛假需求”:后者指由特定社會利益集團通過廣告、媒體和文化意識形態強加給個人的需要,如追求特定品牌的消費、接受娛樂工業提供的放松方式,甚至是被塑造出來的愛憎情感。它使人沉溺于 “舒適的麻木”中,以維系系統穩定。在這種控制下,人逐漸異化為工具性的存在。正如卡夫卡在《變形記》中所隱喻的,人在現代秩序中淪為非人的、功能化的客體——異化不再局限于勞動領域,而是滲透進休閑、消費和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馬爾庫塞的這一洞見,在今天仍帶給我們清新的空氣。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劉擎指出“我們總認為,在日常語言中、人際交往中、社會實踐中,所運用的所有概念都是理所應當的。” 當今社會下,語言的影響力被空前放大,互聯網的普及與UGC的常態化為話語權力的泛化提供了土壤。新奇的概念一旦出現,便易引發盲目追捧。尤其在算法加持下,個體似乎不再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的動物,而被簡化為一串串冰冷的代碼,由機器解析偏好,投喂同質化內容。

這種現象固然提升了信息傳播效率,但弊病也顯而易見:現代人的語言習慣與審美趣味日趨雷同。我們習慣于根據數字平臺上的信息決定消費行為,沉浸在短視頻所搭建的 “短平快”的價值觀中,咀嚼著由商業電影、流水線音樂、時尚雜志和綜藝偶像所鋪陳的看似繁榮、實則單一的文化盛宴。由此,我們是否已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單向度的人”?

破繭之道:雙向新篇何以開創?

雙向度社會允許對現實進行批判性思考,而單向度社會通過技術手段(如高效率生產、消費模式)消除對立性因素,使個體被動接受現狀。

為此,我們首先需要辨明馬爾庫塞所區分的“虛假需求”與“真實需求”。法國學者鮑德里亞指出,現代社會的消費行為已超出實際需求的滿足,轉變為對符號化物品與服務中所承載的“意義”的消費。對此,我們需以智慧之眼、心靈之窗,審視內心,警惕被社會操縱的消費欲望,避免成為馬爾庫塞所警示的、在舒適溫水里喪失批判能力的“單純技術性動物”。 

其次,培養辯證思維,擁抱多元視角。古往今來,先賢哲人們無不倡導辯證看待問題。老子言“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揭示萬物相互關聯、相互轉化之理;亞里士多德的 “四因說”,從不同角度分析事物的存在和變化;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莎士比亞的“一千個觀眾眼里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皆以深邃洞見為我們打開看待問題的多向之門,他們的思想正是對世界多元本質和否定性向度的深刻洞察。因此,在現代社會,我們需要突破線性思維、挑戰權威,提升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最后,在人工智能時代善用技術,守護獨立思考能力。過度依賴AI進行決策與信息獲取,容易陷入思維定式,失去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這正是馬爾庫塞批判的“技術理性霸權”在現代的極致體現。AI作為一種工具理性,通過算法推薦固化我們的信息繭房,通過效率最大化剝奪我們試錯和反思的機會。因此,在素質教育中,不能僅停留在培養使用技術的能力,更應涵養對技術本身進行批判與反思的維度,探索如何使技術從社會控制的手段,轉變為實現更高自由的工具。

總而言之,真正的破繭之道,最終仍需回歸個體的自覺與勇毅:發掘真實需求,對一切信息保持批判的向度,在技術洪流中守護精神的主體性。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看似固化的結構中,為靈魂爭取一寸自由的空間,重新獲得想象另一種可能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