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華龍網訊(王景行)頗有年代感的紅磚墻,錯落有致的天橋連廊……在重慶的文化地標中,四川美術學院虎溪公社一直是特別的存在。除了建筑外形的特別,無數愛好者更津津樂道于其中的工作室和駐留藝術家。如果你對這些工作室和藝術家也充滿了好奇,不妨來看看這個展覽。
近日,“被折疊的日常——第九屆虎溪公社藝術工作室入駐藝術家邀請展”在虎溪公社一樓中庭常設展廳開幕,通過36件涵蓋裝置、繪畫、漆藝的作品,展現虎溪公社的創作群體、重慶文創實驗基地當下的創作面貌。

展覽以“折疊”為核心概念,既指虎溪公社400余間工作室中被日常遮蔽的創作細節,也指向作品中被塵封的集體記憶。在策展人、四川美院美術館館長何桂彥看來,藝術家們日復一日的創作軌跡如同被折疊的紙張,而展覽通過空間重構將這些“褶子”逐一展開。

記者在現場看到,參展作品中既有四川美術學院院長焦興濤、藝術家曹敬平、陳恩深等資深大咖的作品,也包含了李遼林、林凱旋駐留藝術家的新品力作。

焦興濤的玻璃鋼雕塑作品《蛻之四》以折疊的口香糖為意向,隱喻當代生活狀態,陳恩深的漆藝作品《期年不得魚》用生漆在卡紙上凝結出歲月紋理,“我們希望觀眾在看到顏料、工具等創作痕跡時,能喚起屬于自己的生活經驗。”何桂彥表示。
作為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藝術創作策源地,虎溪公社自2011年成立以來聚集了357個工作室及非營利機構,構成“駐留藝術家—在校師生—社會創作者”的立體生態。

展覽背后,是四川美術學院“青年策展人計劃”的持續發力。該計劃由美術館與藝術人文學院聯合發起,本屆策展團隊均為在讀碩士,他們耗時半年走訪工作室,將龐雜的創作素材轉化為“折疊的日常”敘事。“我們在老藝術家的漆藝工作室發現了生銹的工具,在新媒體工作室看到代碼與畫布的碰撞,這些差異正是虎溪公社的活力所在。”策展人郭迪介紹。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10月9日,市民可前往虎溪公社一樓中庭常設展廳免費觀展。
(本文圖片由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提供)